北大自考“變態(tài)心理學”串講筆記(2)

  • 發(fā)布時間:2024-09-15 16:21:23
  • 來源:本站整理
  • 閱讀:
導讀:
  第四章 精神分裂癥
  一、精神分裂癥是一種常見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精神分裂癥、情感性精神病及許多器質性綜合癥稱為精神病。這些主要的心理障礙均表現為有情感、思維及對現實理解的紊亂。精神分裂癥的思維障礙為突出癥狀,多起病于青壯年,有幾個類型,一般無意識及智能障礙,病程多遷延。精神分裂癥患病率:城市居

第四章 精神分裂癥

一、精神分裂癥是一種常見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精神分裂癥、情感性精神病及許多器質性綜合癥稱為精神病。這些主要的心理障礙均表現為有情感、思維及對現實理解的紊亂。精神分裂癥的思維障礙為突出癥狀,多起病于青壯年,有幾個類型,一般無意識及智能障礙,病程多遷延。精神分裂癥患病率:城市居民患病率明顯高于農村,精神分裂癥是各類精神病癥中患病率最高的一種;患病率最高的為最低社會階層;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患病率。

二、精神分裂癥病因:1.生物化學因素:可能由于體內代謝異常,產生有毒中間物質所造成的自體中毒。

2.社會心理學原因(1)家庭模式:幾乎所有的精神分裂癥都是來自那些很混亂的家庭環(huán)境:母愛剝奪、精神分裂癥病人的父母。

(2)社會學習理論:精神分裂癥的四種主要成分:①破裂的思想②淡漠③社會行為的退縮④言語的奇特。(3)社會環(huán)境因素:精神分裂癥多發(fā)生在經濟水平低或社會階層低的人群。

(4)心理動力學理論①弗洛伊德的觀點:以弗洛伊德為代表的精神分析學派把退回到以前的一種更原始的順應水平視為精神分裂癥的一個基本原因。②新弗洛伊德的觀點:新弗洛伊德學派不完全同意弗洛伊德關于精神分裂癥退化的觀點,而強調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及焦慮的作用。他們認為精神分裂癥是起源于人的焦慮并以混亂方式對待他人的一種疾病狀態(tài)。

(5)中國和歐洲的某種學說。精神分裂癥是否存在,西方學者認為還是個問題。持這種社會標記觀點的人在西方大有人在。

三、★精神分裂癥的癥狀

1.思維障礙:①思維障礙被認為是精神分裂癥的核心癥狀和具有特征性的表現,多數精神分裂癥患者,思維過程呈現內向,集中于內在的感知及矛盾。這種過度集中的內在過程,如想象和動機,稱內向性思維或孤獨性思維。②精神分裂癥的思維障礙還表現為前邏輯性思維,患者的智能過程似乎是原始的、不完全的,就像嬰兒一樣。③精神分裂癥患者思維過程中的特征性癥狀是:聯(lián)想過程缺乏連貫性和邏輯性。交談時表現為對問題的回答不切題,對事物的敘述不中肯,使人感到不易理解,稱為思維松弛◎;嚴重時,言語支離破碎,即破裂性思維;甚至個別語句之間缺乏聯(lián)系,稱“詞的雜拌”◎。④有時病人可在無外界原因的情況下,思維突然中斷,即思維中斷;或涌現大量思維內容并伴有明顯的不自主感,稱思維涌現;有些病人用一些很普通的詞或動作,表示某些特殊的,除病人自己以外別人無法理解的意義,稱病理性象征性思維;或將兩個或幾個完全無關的詞拼湊起來,賦予特殊的意義,稱語詞新作。

2.情感淡漠:①情感平淡,情感不協(xié)調,情感反應與思維內容及周圍環(huán)境不協(xié)調是精神分裂癥的另一個主要特征。②精神分裂癥患者亦表現出情感不恰當,情感反應與環(huán)境不協(xié)調,與思維內容不配合。病人可以為瑣事而勃然暴怒,談論有關使別人沉痛的事件時,患者反而發(fā)笑或取樂,或含笑敘述自己的不幸遭遇,稱為情感倒錯。③在少數精神分裂癥患者中,還可以看到另一種稱為細膩的敏感性的情感障礙,患者對于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好像有非常敏銳的而且明顯的自知力、洞察力,似乎有一個神秘的妙訣,能夠觀察或者推測他人的思想,這種過度的敏感性,使患者對一般生活應激難以耐受。

3.意志活動減退及運動障礙:①部分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行為與環(huán)境完全不配合,傷害自己的身體,吃一些不能吃的東西,稱為意向倒錯。②病人活動減少,缺乏主動性,行為變得孤僻、被動、退縮,即意志活動減弱。③精神分裂癥患者除了行為與環(huán)境不配合外,有時甚至表現為行為、姿勢及活動表現奇特或異常。

4.其它常見癥狀:①妄想:思維障礙導致假的不合理的信念稱為妄想,妄想可見于許多類型的精神障礙,并不是精神分裂癥的特征性癥狀,精神分裂癥的妄想具有泛化,內容荒謬的特點,迫害妄想、關系妄想及影響妄想最常見。原發(fā)性妄想在精神分裂癥出現的頻率并不高,但是在診斷上有重要意義,也是精神分裂癥的特征性癥狀。②幻覺:即不真實的知覺,常常伴發(fā)于妄想。

5.自知力障礙:精神分裂癥病人的普遍常見癥狀是缺乏自知力,即否認自己的病態(tài)體驗是不正常的、病態(tài)的,卻堅信其幻想、幻聽等病態(tài)思維。

五、精神分裂癥的類型:①單純型:本型青少年時期發(fā)病,起病緩慢,持續(xù)進行,病情自動緩解者少。②青春型:青春型精神分裂癥的特點是多發(fā)病于青春期,起病急,病情發(fā)展快,明顯的思維障礙。

③緊張型:緊張型精神分裂癥起病較快,多在青壯年期發(fā)病,以木僵狀態(tài)多見。④妄想型:又稱偏執(zhí)型,發(fā)病年齡多在青壯年或中竿,原發(fā)癥狀為迫害妄想。

六、躁狂癥和抑郁癥。(看一下書,不是重點)P136

第五章 情感障礙與自殺

一、情感障礙:也稱心境障礙,是指一組以情感障礙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精神疾病,一般被描述為燥狂癥或抑郁癥。燥狂癥患者以其活動過多,說話過多和對自己的成功、幸福的夸大觀念為特征;抑郁癥表現為自感無價值,反應遲鈍,動作費力,過度悲觀和不快樂。

二、克雷佩林創(chuàng)造了燥狂抑郁性精神病這一術語,并作為情感障礙的同義詞沿用至今。

三、情感性精神病的顯著特點是:大部分病人會復發(fā);不治自愈率很高;幾乎所有抑郁癥的病人甚至某些燥狂癥病人,都有發(fā)生自殺的可能。

四、情感性精神病也是一樣,是許多病理因素交織在一起的復合體。每一種病都有可能是(個體易感性)、(外界壓力)和(環(huán)境因素)以不同比例相結合的結果。 人本主義理論:用(依賴)和(獨立)來解釋情感障礙。 精神分析理論:把抑郁看做是一種自我懲罰的形式。

行為主義者認為:抑郁癥是正常行為強化減少,相對異常情緒獎勵增加的結果。 社會學解釋:(1)高度的成就感需要。據報告,智力水平和社會抱負高的人較容易發(fā)生情感障礙。(2)母子分離。

五、燥狂癥的典型癥狀:情感高漲、思維活動加速和言語動作增多。

重度的燥狂興奮稱為(譫妄性燥狂)。

六、抑郁癥

1.各類型抑郁癥,都是最常見的,也是最不易認出的心理障礙,城市人口重大約有(10%)的成年人患有某些抑郁,女性明顯多于男性。

2.主要特點是:①情緒低落②思維緩慢③言語動作減少、遲緩。

3.抑郁癥最常見的誘因包括:(1)婚姻上的不和諧、分居或離婚。

(2)嚴重的軀體疾病。(3)失業(yè)、破產或喪失社會地位。

(4)重要人員的死亡。(5)擔負不了自己的責任。

4.抑郁癥的癥狀有晝重夜輕的特點,情緒消沉以早晨最重。

抑郁癥病人最危險的癥狀:自殺企圖和行為。

睡眠障礙中以早醒最具特征性,亦可出現入睡困難。

七、躁郁性精神病:既有情緒高漲,又有情緒低沉,可以表現抑郁和燥狂交替出現,兩組癥狀間沒有“正?!钡拈g歇或沒有正常情感的間歇期。

八、治療:單相抑郁癥可以用包括(丙咪嗪、阿密替林)在內的三環(huán)藥物有效的治療。例:氟西汀、帕羅西汀。氯丙嗪和氟哌啶醇能較快地控制急性躁狂的癥狀,碳酸鋰對躁狂和輕躁狂都有效,在較少范圍內也適用于(抑郁癥)。 對嚴重急性燥狂及嚴重的、有強烈自殺企圖的抑郁患者,抗抑郁燥狂藥物治療無效的病人,在嚴格掌握適應癥的情況下,可合并使用(電抽搐療法)。

九、認知行為矯正:(1)任務分級法;(2)把不愉快的活動轉到愉快的活動。(3)改變消極觀點:埃利斯的理性情緒療法,貝克的認知療法。

(4)誘發(fā)不相容情感。(5)改變自我語詞。①普里邁克原則可以幫助病人堅持積極的陳述從而治療抑郁癥。②普里邁克原則規(guī)定,可能性高的行為(既一個人經常表現的,經常做的行為)可以強化并增加可能性低的行為(如:積極的自我陳述)。(6)基礎意象法:此方法為一種系統(tǒng)脫敏法的變式,拉茲勒斯稱之為“常規(guī)速強化時間投射法”。通過愉快活動的想象與對未來的領悟相配合的方法,時間投射法便產生積極的期待,因此而產生希望。

十、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估計(1974)全世界每天至少有1000人自殺死亡,許多國家中自殺均為人類十大死亡原因之一,并且在青年人死亡原因中,自殺列在了前三位之中。男性45歲以后,女性55歲以后自殺率較高。城市自殺率高于農村。

十一、有意識地、自愿地直接結束自己生命的行為稱為自殺行為。自殺的過程分三個類別:①自殺意念;②自殺未遂;③自殺死亡。

十二、哪幾類病人容易自殺?1. 約1/4的抑郁癥病人企圖自殺,幾乎全部病人打算自殺。嚴重的抑郁癥病人病情突然緩解時最容易出現自殺問題。病情緩解只是表面上的,常常是病人因為暗自找到了“出路”而感到寬慰的結果,他們感到滿意而不再沮喪,因為他們已決定殺死自己。

2.精神分裂癥病人(尤其是偏執(zhí)妄想型病人),可為偏執(zhí)或幻覺所驅使而結束他們的生命。對酒或藥物有依賴的病人有較大的自殺危險,尤其在自動或被迫戒掉的時期。有的人對其自身的同性戀沖動感到害怕,體驗到了一種所謂同性戀驚恐,他們有時可能突然出現自毀行為。

十三、精神檢查中三種情緒跡象表現與自殺有關:1. 許多病人表現自暴自棄,活著沒用,全都完了,最好是就此自我結束。2. 有些病人在抑郁后表現空虛的欣快,同多數自殺者一樣,他們?yōu)樽约耗芊癜炎詺⒂媱澾M行下去而搞的精疲力竭,現在最后決斷應該結束這一切,并對自己的決定感到輕松和“愉快”。3. 精神運動遲滯,病人回答問題很慢,動作也緩慢吃力,他們表露出生活是個不可克服的困難的想法。

十四、可能會加強自殺企圖的幾種因素如下:(1)容易得到致命的工具。

(2)缺少容易得到的支援系統(tǒng)。(3)不可挽回的損失所造成的生活壓力。(4)嚴重的失眠而大量飲酒或服藥。(5)抑郁癥。

十五、自殺的原因?

1.精神動力學的解釋。① 弗洛伊德認為自殺與抑郁癥一樣,是罪惡感和侵略感轉向自身的結果。后來的精神分析學家認為,自殺代表死的愿望戰(zhàn)勝了生命的力量。② 另一種精神分析學家的觀點認為自殺的人實際上是在謀殺,他們把另一個人的自我或本體“摻和”進了自身,并通過殺死自己來處置這個他所憤恨的人。③其它的精神動力學派學者也從精神分析理論中獲得啟示,強調認為隱藏在自殺背后的情感與侵略相似。

④斯尼曼把自殺看做是懇求幫助。⑤貝克認為失望是多數自殺背后的促成因素。

2.行為學派的解釋:行為主義學派認為自殺是其對強化的認知轉變所致,自殺者在生活中看不到獎勵,把死亡看作是強化,認為死亡可引起別人的注意、同情、報復及其它他們想獲得的強化。

3.社會文化的解釋:不同的國家自殺率有很大的不同,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1974、1978)統(tǒng)計,墨西哥的自殺率最低,為2/10萬,匈牙利的自殺率最高,約26/10萬,美國比墨西哥高出5倍,奧地利高出12倍。日本的自殺率相當高,而殺人率低;相反,墨西哥的自殺率很低,卻有相當高的殺人率。

自殺的治療現在普遍采用的方法是“熱線電話”和“心理治療”的方式。

第六章 心身疾病

一、與心理和社會因素密切相關,但以軀體癥狀表現為主的疾病稱為心身疾病,又稱心理生理障礙。有時這些疾病的起因仍然可能是純生理的,但這些疾病更常見的是由于生理和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心身疾病都有具體而明確的軀體變化。

簡答:身和心的聯(lián)系?有關心身疾病的概念目前已趨向一致,因為人們已經認識到了心理和軀體現象是同一生命過程的兩個方面,心理因素在眾多致病因素中占有不可忽視的地位,對每一病理過程均起一定的作用。所以,一般認為心身疾病是一組軀體疾病,其發(fā)病、發(fā)展、轉歸和防治都與心理因素密切相關。任何時候,只要有心理活動就有生理反應,如果不良的生理反應持續(xù)過久,就會造成軀體的損害,甚至造成器質性疾病。心身疾病的特點:①心身疾病以軀體癥狀為主,如明確的器質性病理過程或已知的病理生理過程。②心身疾病與情緒和人格因素明顯相關。③軀體變化與正常伴發(fā)于情緒狀態(tài)時的生理變化相同,但更為強烈和持久。④有別于神經癥或精神病。

二、心身疾病的致病學說。

1.應激理論。心身疾病是與心理社會因素有密切聯(lián)系的疾病,心理應激,即由緊張刺激而引起的生化改變最終導致自我損害,便是心身疾病發(fā)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就是說,心理性、社會性和文化性刺激物并不能直接造成心身疾病,它們必須引起心理應激,而后通過生理渠道導致軀體性病變,當然,心理應激不是造成心身疾病的唯一因素,也不是所有的心理應激都能致病,只有強烈的、持久的心理應激發(fā)生于一個具有脆弱器官的個體身上,才有可能導致心身疾病。器官的脆弱易感性是遺傳和某些環(huán)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①亞歷山大是把心理動力學作為心身疾病的理論基礎的代表者,他以精神分析學說為基礎,認為心身疾病的發(fā)生不外乎心理和生物學兩類因素。在疾病發(fā)生時,特定的未解決的潛意識的沖突與一些軀體疾病有因果聯(lián)系,被壓抑的情緒和心理沖突可伴隨某些軀體疾病。亞歷山大還采用退行來解釋人格特征所造成的心身疾病。②弗里德曼和羅斯曼有關A型性格和冠心病的研究在心身疾病研究中比較成功。他們將性格分為A型和B型:A型人動作快,沒耐性,好爭斗,易激動,整天忙忙碌碌;

B型人悠閑自在,不好爭強,總想在生活中過得舒服一些而不計較取得什么成就。在食物、年齡、吸煙、以及其它與健康有關的因素均相等的情況下,A型人冠心病和心臟病發(fā)作明顯大高于B型。

二、特異性反應假說 :由于個體之間存在著差異,于是有人提出每個人對于刺激都有其特殊的生理反應型式,因此而患不同的心身疾病。

1.體質。2.學習:持學習觀點的學者們主張,單一的強化反應式有情緒反應決定的。因為在任何時候,一個人只要有情緒活動,就會發(fā)生許多自主神經的變化,這種情緒活動和自主神經系統(tǒng)變化之間的聯(lián)系一旦被強化,酒可能被固定下來。進一步研究發(fā)現,心身疾病本身又可以作為一種刺激,造成一些內在反應,這種反應又可以引起或加強心身疾病,如此惡性循環(huán)不已。3.經典條件反射:凡是可以引起植物神經反應的中性刺激,如氣味、顏色、食物、人等,都可引起心身疾病。4.心理防衛(wèi)機制:大多數人能夠通過心理防衛(wèi)機制來處理不愉快情緒及其沖突所致的焦慮,不會引起心身疾病。但是當心理防衛(wèi)機制破裂時,既現有的心理防衛(wèi)機制不足以減輕個人的焦慮而出現慢性焦慮狀態(tài)時,就可以使具有易感素質的人出現心理生理功能障礙。疾病和環(huán)境緊張刺激并不完全平行,只是那些對緊張性刺激不善于隨機應變、缺乏某些基本能力的人,在他們的社會地位日趨下降的同時,將創(chuàng)傷性的生活體驗積累起來,從而造成了心身疾病。

三、從心身醫(yī)學的觀點出發(fā),心身疾病的發(fā)病過程是:緊張刺激→情緒反應→功能障礙→細胞疾病→組織結構改變。

四、治療原則: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常用的心理治療:①心理分析②行為治療③認知療法④森田療法⑤音樂療法⑥藝術療法等。

五、常見的心身疾病。

1.原發(fā)性高血壓:(1)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心身疾病包括:①原發(fā)性高血壓、②冠心病、③心律失常④心臟神經癥等。(2)原發(fā)性高血壓早就被列為典型的心身疾病,但其原因至今未定。大多數病人找不到明顯的生理原因,于是采用了“原發(fā)性”這一醫(yī)學術語,來形容原因不明的高血壓。早期的跨文化研究表明,高血壓病多見于應激與沖突明顯的社不逆會。

凡是注意力需要高度集中,過度緊張的腦力勞動,對視、聽覺過度刺激的工作環(huán)境,均易使血壓升高。應激引起血壓升高已被普遍接受。研究表明高血壓病人對應激具有高反應性,這種高反應性強化了血壓的進一步升高。

(簡答)精神動力學派對高血壓的看法是:①血壓是防御機制的結果,是由于壓抑的焦慮或憤怒所致,大多數人受超我或社會規(guī)范制約,不能將憤怒表露出來,而將憤怒埋在心中,這種壓抑的情緒不斷刺激心血管,使其發(fā)生變化,導致了高血壓。② 遺傳和生物學因素,對造成高血壓也起一定的作用。今年來生物反饋指導下的松弛訓練用于高血壓的治療,特別有效。

2.消化性潰瘍:潰瘍病的主要癥狀是飯后幾個小時或飯前胃部疼痛。

(1)亞歷山大把生理學與心理分析的理論相結合,提出有三個因素參與潰瘍形成的假說:①遺傳易感傾向;②長期的人際關系沖突;③社會應激的激活。(2)勞動環(huán)境應激或重大的心理刺激也可致潰瘍病。

(3)精神分析學派對潰瘍病的看法是:這種人依賴性很大,表面上好像極具攻擊性,但骨子里還是渴望母親的保護。艾爾普等發(fā)現潰瘍病人具有孤獨、自負與焦慮、易抑郁等個性,因此推論:③不良的個性染上不良的習慣導致對社會的不適應,再加上較多的生活事件壓力爾導致潰瘍病的發(fā)生。④遺傳因素對消化性潰瘍也很重要。某些人消化液分泌過多是先天性的,他們更容易罹患消化性潰瘍。⑤ 研究結果已證實,飲食與潰瘍病有關。飲食無規(guī)律,長時間饑餓之后過食,周而復始也易導致潰瘍的形成。⑥大量的證據說明,潰瘍病的病因是多方面的,飲食、遺傳因素、焦慮、長期緊張應激或惡性刺激,以及其它種種因素的綜合作用,造成樂消化性潰瘍。

3.支氣管哮喘:哮喘發(fā)病中的另一個與哮喘有關的心理因素是家庭關系,特別是母子關系;另一個是哮喘病人極易受暗示。精神動力學派認為,哮喘是母親過分溺愛孩子,孩子又過于依賴母親的結果。

4.偏頭痛;5.飲食障礙:常見的有過食和神經性厭食,過食最終導致肥胖;神經性厭食多見于女性,病人看起來幾乎象個骨頭架子。飲食障礙的原因很復雜,有些飲食障礙食繼發(fā)于其它機體疾病,對這類飲食障礙,通過對原發(fā)疾病的治療可以得到治愈,有些飲食障礙則無軀體疾病原因,而往往是由于心理原因所致。

肥胖癥:收入低的階層和受教育差的人,肥胖者的人數比總人口中的胖子高出5倍。神經性厭食:布魯奇發(fā)現患有厭食癥或肥胖癥的病人缺乏識別饑餓與飽食的感覺。對飲食障礙的治療通常采用醫(yī)療措施和心理治療相結合的方法,行為療法尤其有效。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