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實驗心理學”課程串講資料(十一)

  • 發(fā)布時間:2024-09-15 16:21:23
  • 來源:本站整理
  • 閱讀:
導讀:
  第五章 反應時間
  單項選擇、多項選擇、填空題:
  1、70年代,波斯納等人運用反應時相減法的研究表明,某些短時記憶的信息可以存在視覺編碼和聽覺編碼兩個連續(xù)的階段。
  2、斯騰伯格從反應時的變化上確定了對短時記憶信息提取過程有獨立作用的四個因素:識記項目的數(shù)量;探測刺激的質(zhì)量;反應的類型;反應類型

單項選擇、多項選擇、填空題:

1、70年代,波斯納等人運用反應時相減法的研究表明,某些短時記憶的信息可以存在視覺編碼和聽覺編碼兩個連續(xù)的階段。

2、斯騰伯格從反應時的變化上確定了對短時記憶信息提取過程有獨立作用的四個因素:識記項目的數(shù)量;探測刺激的質(zhì)量;反應的類型;反應類型的相對頻率。

這四個獨立的加工階段依次為:

① 探測刺激的編碼階段

② 順序比較階段

③ 二擇一的決策階段

④ 反應組織階段。

3、在簡單反應時間的測試中,應避免被試出現(xiàn)過早反應或其他錯誤的反應。測定反應時間的標準程序就是隨機改變預備信號與刺激之間的時距,以避免被試形成反應定勢。

4、防止出現(xiàn)“假反應”的有效措施是在實驗中插入偵察試驗,即預備信號之后并不呈現(xiàn)刺激。

5、在選擇反應時間的測驗中則不必插入“偵察試驗”,因為被試倘若出現(xiàn)“搶碼”的話,他的錯誤率會提高。由于反應時間部分地依賴于錯誤率,所以,在選擇反應時間作為因變量時,既要考慮反應的速度,也要考慮反應的準確性。也就是說,反應時間不是一個單一的因變量,而是一個多維的變量。

6、視覺反應時與聽覺反應時相比,視覺在神經(jīng)通路上消耗的時間較長。不僅不同的感覺器官的反應時不相同,而且同一感覺器官接受刺激不同,其反應時間也不同,甚至同一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覺器官的不同部位,其反應時間也不同。當利用復合刺激同時作用不同的感覺道時,其反應時間也不同。聲音和電擊聯(lián)合呈現(xiàn)所測得的反應時間,比單獨刺激呈現(xiàn)所測得的反應時間要短些。

7、刺激的空間累積作用還表現(xiàn)在雙眼視覺和雙耳聽覺方面,即當用雙眼觀察一個光刺激時,其反應時間短于單眼觀察時的反應時間。

8、從預備信號的發(fā)出到刺激的呈現(xiàn)這段時距稱為預備時間。預備時間太長或太短都會對反應有不利影響,許多研究表明,最佳的準備時間是1?5s-2s.

9、在電擊而造成罰的條件下,被試反應的額外動機最強,因而其反應時間最短;賞的條件下反應時間次之;不賞不罰的正常條件下的反應時間最長。這一實驗結(jié)果說明反應的額外動機影響著反應時間。

10、據(jù)測試,當血液中的酒精達到0?5-0?7毫克時,駕駛員不僅選擇反應時間增長,而且錯誤反應也增加46%.不應服用抗胺類藥品。不能靠喝濃茶、濃咖啡來增加興奮。

名詞解釋:

1、反應時間: 縮寫為RT,是心理實驗中使用最早、應用最廣的反應變量之一。反應時間并不是指反應延續(xù)的時間,而是指從刺激呈現(xiàn)到反應開始之間的時距。反應時間往往也被稱為“反應的潛伏期”。

2、人差方程: 德國的天文學家貝斯爾比較了他和其他天文學家觀察同一星體通過時間,發(fā)現(xiàn)不同觀測者所得數(shù)據(jù)之間有明顯的差異。發(fā)現(xiàn)在天文學家之間也存在著差別,并稱這種現(xiàn)象為“人差方程”。貝斯爾提出這個方程是用數(shù)學方法去校正天文學家的個別差異,以防止這種因素影響天文學家的研究。

3、ABC反應時: 在A反應時,即常被稱為簡單反應時的任務中,只有一個刺激和一個反映。A(簡單)反應是更復雜反應的認知操作的基線,一個更復雜的反應包含簡單反應中所進行的各種活動,它還包含另外的認知操作。在B反應時或稱選擇反應時中,刺激和反應都有一個以上,每一個刺激都有對應的唯一反應。一個選擇反應不僅包括作為基線的簡單反應,還包括刺激辨別和反應選擇的認知操作。在C(或辨別)反應時,有一個以上的刺激,但只對其中某個特定的刺激作出反應。C反應是在基線操作中加入刺激辨別,但不包括反應選擇。

4、反應時相減法: B反應時減去C反應時得到的是選擇反應的時間。這種對執(zhí)行各種認知操作所耗時間的估算程序,叫作反應時間的相減法。

5、相加因素法: 斯騰伯格提出了反應時間的相加因素法。他認為,完成一個作業(yè)所需的時間,是一系列信息加工階段分別需要時間的總和。相加因素法實驗的基本邏輯是:如果兩個因素的效應是互相制約的,即一個因素的效應可以改變另一個因素的效應,那么,這兩個因素只作用于同一個信息加工階段;如果兩個因素的效應是分別獨立的,即可以相加,那么,這兩個因素便各自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階段。相加因素法的一個典型實驗是斯騰伯格所做的短時記憶信息提取實驗(1969)。

6、“開窗”實驗: 霍克基等人發(fā)展了一種新的反應時實驗技術,即“開窗”實驗。它能夠直接測量每個加工階段的時間,而且也能比較明顯地看出這些加工階段,就如打開一扇窗戶般一覽無遺。他們以一種字母轉(zhuǎn)換實驗來說明這種新的實驗技術。

7、速度-準確性的互換關系: 被試能根據(jù)不同的實驗要求,或在不同的實驗條件下,建立一個權衡反應速度和反應準確性的標準來指導他的反應。這就是反應速度與準確率的權衡現(xiàn)象(SAT)。

簡答題:

1、如何正確理解反應時間的概念?如何運用反應時間的測量?

反應時間縮寫為RT,是心理實驗中使用最早、應用最廣的反應變量之一。反應時間并不是指反應延續(xù)的時間,而是指從刺激呈現(xiàn)到反應開始之間的時距。反應時間往往也被稱為“反應的潛伏期”。最早將反應時間的測量用于心理實驗的是荷蘭的生理學家鄧德斯,他意識到可以利用反應時間來測量各種心理活動所需要的時間。他發(fā)展了三種反應時任務,即人們所熟知的鄧德斯反應時ABC.在A反應時,即常被稱為簡單反應時的任務中,只有一個刺激和一個反映。在B反應時或稱選擇反應時中,刺激和反應都有一個以上,每一個刺激都有對應的唯一反應。在C(或辨別)反應時,有一個以上的刺激,但只對其中某個特定的刺激作出反應。反應時相減法。斯騰伯格提出的反應時的相加因素法。

2、在認知心理學研究中,是如何運用反應時間的測量方法的?

隨著心理科學的發(fā)展,特別是認知心理學的興起,為了揭示信息加工過程及其特點,反應時間的測量也獲得了進一步的發(fā)展,其中斯騰伯格提出的反應時間的相加因素法,標志著反應時間的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不同于鄧德斯時期的反應時間相減法的研究。B反應時減去C反應時得到的是選擇反應的時間。這種對執(zhí)行各種認知操作所耗時間的估算程序,叫作反應時間的相減法。認知心理學正是這樣應用反應時間相減的方法,來判斷某個信息加工過程的存在的,如波斯納等人1970年代對短時記憶的研究。斯騰伯格提出了反應時間的相加因素法。他認為,完成一個作業(yè)所需的時間,是一系列信息加工階段分別需要時間的總和。相加因素法實驗的基本邏輯是:如果兩個因素的效應是互相制約的,即一個因素的效應可以改變另一個因素的效應,那么,這兩個因素只作用于同一個信息加工階段;如果兩個因素的效應是分別獨立的,即可以相加,那么,這兩個因素便各自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階段。相加因素法的一個典型實驗是斯騰伯格所做的短時記憶信息提取實驗。斯騰伯格首創(chuàng)的相加因素法實驗,終究將反應時間實驗向前推動了一步,并在很大程度上對認知心理學的發(fā)展起著積極的影響。

3、結(jié)合實驗說明反應時間的相減法、相加因素法、“開窗”實驗。

通過反應時之間的相減來估算刺激辨別和反應選擇的認知操作時間。B反應時減去C反應時得到的是選擇反應的時間。這種對執(zhí)行各種認知操作所耗時間的估算程序,叫作反應時間的相減法。

斯騰伯格提出了反應時間的相加因素法。他認為,完成一個作業(yè)所需的時間,是一系列信息加工階段分別需要時間的總和。相加因素法實驗的基本邏輯是:如果兩個因素的效應是互相制約的,即一個因素的效應可以改變另一個因素的效應,那么,這兩個因素只作用于同一個信息加工階段;如果兩個因素的效應是分別獨立的,即可以相加,那么,這兩個因素便各自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階段。相加因素法的一個典型實驗是斯騰伯格所做的短時記憶信息提取實驗。

霍克基等人發(fā)展了一種新的反應時實驗技術,即“開窗”實驗。它能夠直接測量每個加工階段的時間,而且也能比較明顯地看出這些加工階段,就如打開一扇窗戶般一覽無遺。他們以一種字母轉(zhuǎn)換實驗來說明這種新的實驗技術。

4、什么是反應時間實驗中的速度-準確性權衡現(xiàn)象?

反應時間實驗中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權衡反應速度和反應準確性的相互關系,被試有時會以犧牲準確性為代價去換取反應速度,有時則會以犧牲反應速度為代價去換取反應準確性,亦即被試能根據(jù)不同的實驗要求,或在不同的實驗條件下,建立一個權衡反應速度和反應準確性的標準來指導他的反應。這就是反應速度與準確率的權衡現(xiàn)象(SAT)。

5、反應時間作為因變量具有什么特點?

① 反應時間實驗的要求:反應時間作為定量化實驗的反應變量,必須要測量的準確可靠,并要有足夠的精確度,這除了對實驗儀器的要求外,必須注意兩個問題 ⑴ 對被試反應的要求。避免被試出現(xiàn)過早反應和“假反應”。⑵ 選擇反應數(shù)目需要與辨別的刺激數(shù)目相等。

② 速度-準確性的互換關系。被試能根據(jù)不同的實驗要求,或在不同的實驗條件下,建立一個權衡反應速度和反應準確性的標準來指導他的反應。這就是反應速度與準確率的權衡現(xiàn)象(SAT)。

③ 反應時間作為因變量的優(yōu)越性。具有更強的敏感性。

6、舉例說明反應時間作為因變量的優(yōu)越性。

有人研究過反應時間和判斷次數(shù)的累積,以及和判斷的信心之間的關系(赫葆源等,1983)。從這條曲線上可以看到,反應時間是比較刺激和標準刺激的差別的函數(shù),二者的差別越大,RT越短,曲線從峰值向左右兩端逐漸下降,形成一條平滑、對稱的常態(tài)曲線。另外,在刺激差別產(chǎn)生100%正確判斷的地方,甚至判斷有100%把握時,反應時間仍然下降。體現(xiàn)出反應時間作為因變量具有更強的敏感性。恰好是這一特點,使反應時間有可能用來為大于差別閾限的刺激差別找出等值。由此可見,反應時間的確可以作為制作心理物理學量表中的一項重要度量。P147頁。

7、影響反應時間的因素有哪些?

(1) 刺激類型及接受刺激的感覺器官。不同類型的刺激通過特定的通道作用于各個器官,它們的反應時間是不同的。

(2) 刺激強度。刺激強度與反應時間的關系,一般而言,當刺激強度較弱時,反應時間較長,并且隨刺激強度增加,反應時間會逐漸縮短。這種反應時間的縮短,最初隨刺激強度增加縮短得較快;當刺激強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時,反應時間的縮短速度減小,甚至停留在某一水平,好象反應時間漸進于一個極限。

(3) 刺激的時間特性和空間特性。當物理刺激的強度本身保持不變,而增加作用于感官的時間,即造成時間的累積作用,這樣便會增加刺激的心理強度。刺激持續(xù)的時間越長,對其的反應時間就越短。當然,反應時間的縮短也有一定的限度。如果物理刺激強度保持不變,刺激的時間也保持不變,僅增加刺激的面積,由于感受器神經(jīng)興奮的空間累積的作用,也會增加刺激的心理強度。

(4) 被試的機體狀態(tài)。

① 適應水平。眼睛對明暗環(huán)境的適應水平不同,反應時間也不同。

② 準備狀態(tài)。在心理實驗中,被試的準備狀態(tài)也會影響其反應時間。

③ 額外動機。反應時間實驗中,被試都希望盡快地作出反應,根據(jù)被試的這種心理狀態(tài),主試可及時地對被試的反應給予“賞”與“罰”,以此給被試形成反應的額外動機。

④ 被試的年齡。在人的整個一生中25歲以前反應時間是逐漸變快的;進至成人階段反應時間就沒有什么變化了;直至60歲之后開始變慢下來。應注意的是,這一變化規(guī)律是指正常健康人的反應時間與年齡的關系。

⑤ 練習。一般而言,練習越多反應時間越短。其變化是逐漸的,最后達到反應時間不可再減少的最小限。應注意的是,反應越復雜,經(jīng)練習反應時間變化的幅度越大;簡單反應的反應時間變化幅度則較小。

⑥ 個體差異。被試變量中主要是個人在反應時間的差異。不僅在被試之間存在著差異,而且同一被試,在同一條件下,每時每刻他的反應時間也會因其心理和生理方面的某些變化而不同。

⑦ 酒精及藥物的作用。酒精在腦神經(jīng)系統(tǒng)達到一定濃度時,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逐漸遲鈍,對周圍情況變化的反應速度大大下降。目前,刺激中樞神經(jīng)的心理殺傷性藥劑大致分為三類,即鎮(zhèn)靜劑、興奮劑和致幻劑。影響反應時間的諸多因素可來自外界和機體內(nèi)部各個方面。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