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組織管理心理學”筆記(下)

  • 發(fā)布時間:2024-09-15 16:21:23
  • 來源:本站整理
  • 閱讀:
導讀:
  44、溝通:是指人與人之間相互傳達思想觀念交換情報信息的過程。
  45、團體偏移:是指在團體中進行決策時,人們往往會比個人決策時更傾向于冒險或保守,向某一個極端偏斜,從而背離最佳決策。這種現(xiàn)象又叫作“極化現(xiàn)象”。
  46、沖突:是指對立雙方在資源匱乏時出現(xiàn)阻撓行為并被知覺到的矛盾。
  47、良性沖突

44、溝通:是指人與人之間相互傳達思想觀念交換情報信息的過程。

45、團體偏移:是指在團體中進行決策時,人們往往會比個人決策時更傾向于冒險或保守,向某一個極端偏斜,從而背離最佳決策。這種現(xiàn)象又叫作“極化現(xiàn)象”。

46、沖突:是指對立雙方在資源匱乏時出現(xiàn)阻撓行為并被知覺到的矛盾。

47、良性沖突:是指可以支持團體目標和增進團體績效,對團體有益的沖突。

惡性沖突:是指會妨礙團體績效,破壞團體的整體性的沖突。

簡答題:

1、如何理解組織的含義?P1

答:組織的定義包含著多層內(nèi)涵:1)組織是有一定結(jié)構(gòu)的。至少有兩個人才談得上組織;(2)組織有一定的構(gòu)造方式。組織內(nèi)的個體是有意識地聯(lián)系在一起的;3)組織是有目的的。這說明組織的存在是有具體意義的。4)組織是以有規(guī)則的活動為存在方式的。沒有活動,目的就無從達到,組織也就名存實亡。

2、如何理解管理的含義?P1

答:管理同樣具有多層含義:1)管理必然是群體活動。至少有兩個人才談得上管理,才談得上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方面是相互對立而統(tǒng)一地存在的。2)管理是有目標的,是為實現(xiàn)目標而實施的。沒有目標的管理是盲目的、沒有意義的,也不會有效果。3)管理是要使別人和管理者“一起”從事活動。這是現(xiàn)代管理思想的體現(xiàn),強調(diào)雙方的感情溝通。

3、為什么現(xiàn)代管理離不開心理學?P5

答:在組織中,人是核心因素,因為人是組織活動的執(zhí)行者、組織目的的實現(xiàn)者。人的問題解決不好,組織就隱于混亂,組織目的就無法實現(xiàn)。因此,人的管理是組織管理的關鍵。而要想解決好人的問題,就必須運用心理學。人是多種多樣的,有七情六欲,有不同的能力,有獨特的性格,只有通過心理學,才能有效地把握人的心理,實現(xiàn)合理、優(yōu)化的管理,實現(xiàn)組織目標。

4、Y理論的民主管理方式有哪些特點?P55

答:(1)管理重點的轉(zhuǎn)變;(2)管理人員職能的變化;(3)獎勵方式的改變;(4)管理制度的改變。

5、Y理論在管理重點方面與人權關系理論和X理論有何不同?P55

答:“經(jīng)濟人”的假設只重視物質(zhì)刺激因素,重視工作任務,輕視人的作用和人際關系。“社會人”的假設看到了“經(jīng)濟人”假設的明顯缺陷,反其道而行之,重視群體作用和人際關系,把物質(zhì)因素放在次要地位。“自我實現(xiàn)的人”的假設又把注意的焦點從人的身上轉(zhuǎn)移到工作環(huán)境上,但與“經(jīng)濟人”假設有重大區(qū)別:重點不是放在計劃、組織、指導、監(jiān)督和控制上,而是要創(chuàng)造一種適宜的工作環(huán)境、工作條件,使人們能在這種條件下較充分地挖掘自己的潛力,發(fā)揮自己的才能,從而達到自我實現(xiàn)。

6、簡述內(nèi)控與外控型的人在工作中有何不同?

答:外控型的人更容易對自己的工作不滿,出勤率差,對工作的投入相對較低。內(nèi)控型的人則傾向于把組織的成績歸因于自己的作為,故易產(chǎn)生較高投入;一方面,內(nèi)控者傾向于采取積極行動改變不滿的現(xiàn)狀,故易辭職,另謀高就;但另一方面,內(nèi)控者表現(xiàn)較出色,容易得到精神上的滿足。

7、舉例說明歸因時常依據(jù)的三個因素是什么?P86

答:(1)獨特性。也叫特殊性,是指行為是否屬反常。舉例

(2)共同性。也稱普遍性,是指在相同情況下是否大多數(shù)人都會作出同樣的行為。

(3)一貫性或一貫性是指一個人的某種行為是否頻繁出現(xiàn)。

8、ERG理論與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有何不同?P120

答:(1)ERG理論要靈活變通得多,而不是像馬斯洛那樣僵化地對待各種層次的需要。

(2)ERG理論在這里蘊含了一個“挫折-退化”的維度:在高層需要得不到滿足時,轉(zhuǎn)入低層需要,而不是停頓于原來的層次。

(3)ERG理論的變通性尤其有助于說明文化、個體、環(huán)境背景的差異。馬斯洛的固定的層次模式則與這種文化變體無法相容。

9、成就需要強的人的特點是什么?

答:(1)選擇適度的風險。他們既不甘去做那些過于輕松、簡單而無大價值的事,也不愿冒太大風險去做不太可能做到的事,因為那樣就不可能體驗到成就感。

(2)有較強的責任感。高成就需要的人在大企業(yè)中領導自成系統(tǒng)的部門或是擔當各種(業(yè)務性職位)。

(3)對這樣的人安排績效比較明顯、具有公開的影響力的工作尤為適合。

(4)成就需要高的人并不意味著能做一個出色的經(jīng)理。(√)

10、簡述目標管理的幾個要素是什么?P131

答:(1)目標具體化;(2)決策參與;(3)限期完成;(4)績效反饋。

11、管理者把權力與員工分享的理由何在?(參與管理有何特點?)P135

答:其一,當工作變得十分復雜時,管理人員無法了解員工所有的情況和各個工作細節(jié),若允許員工們參與決策,可以讓了解更多情況的人有所貢獻。其二,現(xiàn)代的工作任務相互依賴程度很高,有必要傾聽其他部門的意見,而且彼此協(xié)商之后產(chǎn)生的決定,各方都能致力推行。其三,參與決策可以使參與者對作出的決定有認同感,有利于決策的執(zhí)行。其四,參與決策可以提供工作的內(nèi)在獎賞,使工作顯得更有趣、更有意義。

12、簡述團體對于個體有何重要的意義?P156

答:(1)安全保障。(2)地位意識與自尊。(3)親和需要。(4)能力。(5)實現(xiàn)目標。

13、簡述規(guī)范的作用和意義。P160

答:(1)作為團體的支柱。它是使團體有一致的行為的基礎。

(2)作為評價標準。團體規(guī)范是行為的參照標準,也是衡量成員行為的準繩。

(3)提供行為動力。團體規(guī)范對成員行為的發(fā)動或制止有著決定性作用。

14、團體凝聚力的決策因素有哪些?P160-161

答:(1)相處的時間——這是社交的時間效應。人們相處的時間長短,是他們能否成為朋友的一個條件。

(2)加入團體的難度——加入團體的難度越大、可能性越小,其中成員的凝聚力越大。

(3)團體規(guī)模——團體規(guī)模越大,凝聚力往往可能會越小,因為所有成員之間交往的機會相對總?cè)藬?shù)較小,相互吸引的范圍相對較小。

(4)外在威脅——當團體面臨外來威脅時,凝聚力會增大。團體是個體的庇護所。

(5)過去歷史——過去的成功經(jīng)驗能喚起成員的榮譽感,強化對團體的向心力,提高凝聚力。

(6)民主的領導方式、公平的獎懲制度,都有助于提高凝聚力。

15、妨礙溝通的形式有哪些?P165-166

答:(1)過濾。是指信息傳遞者為投接受者所好,故意操縱信息傳遞,造成信息歪曲。

(2)選擇性知覺。知覺的選擇性無疑會影響信息接受者對信息的檢取和處理,在信息上負載個人期望。

(3)情緒。人在極度情緒下,無論正性的還是負性的,理智會受到某種妨礙,使人的判斷出現(xiàn)偏差。

(4)語言。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言語習慣,這可能會成為溝通的障礙。還有,不同身分地位的人使用的語言也不盡相同。

16、如何克服溝通障礙?

答:(1)利用反饋。(2)精簡語言。(3)主動傾聽。(4)情緒控制。

17、團體決策的優(yōu)點有哪些?

答:(1)信息全面、完整。(2)多重選擇。(3)提高對最終決策的認同感。(4)增加決策的合法性。

18、團體決策的缺點有哪些?

答:(1)耗費時間。(2)團體壓力。(3)少數(shù)人把持。(4)責任模糊。

19、團體決策與個人決策的效能是什么?

答:如果以準確性為指標,那么團體決策有一定優(yōu)勢,平均而言高于一般的個體決策。團體決策并不是好于所有的個體決策,而是比團體中各成員決策的平均水平好,但卻常常低于最佳的個體決策。如果以速度為指標,那么團體決策總要慢一些,時間代價高,如果以創(chuàng)造性為指標,那么要屬團體決策好。

20、組織結(jié)構(gòu)的三要素是什么?P205

答:(1)復雜性。這是指任務分工的層次、細致程度;

(2)規(guī)范性。這是指使用規(guī)則和標準處理方式以規(guī)范工作行為的程度;

(3)集權度。這是指決策權的集中程度。

21、結(jié)構(gòu)因素與績效和工作滿足有何關系?P217

答:從組織規(guī)模來看,規(guī)模越大,工作滿足感會降低。個人在組織中的地位、影響力越來越小、越來越微不足道。組織的層級與員工的滿足感有關,這在層級越多的情況中越為明顯。層級越高的員工,工作滿足感越大。

論述題:

1、試述組織管理心理學的對象、任務及目的。P6

答:任何一個組織或企業(yè)都是由人和物這兩大因素構(gòu)成的。這兩大因素在組織中又形成了三大關系系統(tǒng):物-物關系,人-物關系,人-人關系。而人-人系統(tǒng)則主要是組織管理心理學的對象。組織管理心理學的任務是吸收、運用各相關學科的理論、方法,探討組織中個體、群體、組織、領導的心理活動規(guī)律,說明如何通過調(diào)整人際關系、激勵動機、提高領導水平和領導藝術、增強組織凝聚力等手段,來協(xié)調(diào)人-人系統(tǒng)。組織管理心理學的理論目的是發(fā)展、完善學科體系,深化對組織心理人認識。而它的直接的實踐目的,也是它的根本目的,是要提高組織效能,提高生產(chǎn)率,提高員工的工作滿足感。

2、試述馬克思慮主義的人性觀。P35

答:(1)其本質(zhì)屬性首先是“社會性”。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zhì)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比说纳鐣园ㄔ趧趧雍推渌鐣嵺`活動的長期發(fā)展史中所形成的全部特性。

(2)人的本性還表現(xiàn)為具體歷史性。人性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長期的社會實踐中逐漸形成和發(fā)展的。隨著社會歷史的發(fā)展,人的社會性也在發(fā)生變化。

(3)保持有作為生物有機體的自然屬性。人類社會是在同自然界作斗爭、改造自然界中形成的。人的各種行為活動都是在自然需求得到滿足的基礎上進行的。因此,人的自然屬性是人性中不可忽視的一面。

由上述可知,人是自然和社會發(fā)展的共同產(chǎn)物,是社會屬性和自然屬性的有機統(tǒng)一體。人性并不是抽象的,一般的,孤立的,而是具體的,社會的,歷史的。

3、試述梅約在霍桑試驗中得出人是“社會人”的結(jié)論。P47

答:(1)在提高生產(chǎn)率的刺激因素中,金錢或經(jīng)濟激勵只是第二位的,社會心理因素才是頭等重要的。在生產(chǎn)或工作中處理好人際關系,比物質(zhì)獎勵和管理制度有更大的現(xiàn)實意義。

(2)生產(chǎn)效率主要取決于職工的“士氣”。職工心理需要的滿足是提高產(chǎn)量的基礎。

(3)在正式組織中存在著“非正式群體”。這種特殊的組織有其特殊的規(guī)范,并對其成員的行為有較大的影響。

(4)領導者必須注重群體中的人際關系型。這種新型領導要能理解邏輯的和非邏輯的行為,善于傾聽職工的意見和建議,與職工培養(yǎng)感情使工人愿意為達到組織目標而貢獻自己的力量。

4、試述決定工作滿足的因素有哪些。P110

答:(1)工作的挑戰(zhàn)性。員工往往喜歡使他們有機會發(fā)揮自身才華的工作,喜歡能提供各種任務、自由、對自己的出色成績有反饋的工作。當挑戰(zhàn)性適中時,員工會體會到快樂和滿足。

(2)公平的待遇。組織的報償、晉升制度、政策是對員工工作的最直接、最明確的物質(zhì)肯定方式,這些制度、政策是否公平,極大地影響著員工的滿意態(tài)度。對工作是否滿意,關鍵不在于金錢的多少,而在于是否公平。如果有關政策公平,員工對工作的滿足感就較高。

(3)良好的工作環(huán)境。良好的工作環(huán)境能提高員工的工作滿足感。

(4)合作的同伴。同事之間能融洽相處、友好共事,自然能增加工作滿足感。

(5)性格與工作的適當搭配也會增加工作滿足感。員工的能力、特長、風格正好符合工作的要求,員工最有機會最大限度的勝任工作,并從中體驗快樂,也就能獲得滿足感。

5、試述赫茲伯格的“激勵-保健理論”。P117-119

答:赫茲伯格研究人們感到很滿意和很不滿意時都處于什么情境,就此歸納出影響工作態(tài)度的因素。傳統(tǒng)的觀念認為滿意的反面是不滿。但赫茲伯格指出,滿意與不滿并不是或此或彼、二擇一的關系。那些令人不滿的因素雖然被去除,并不一定就令人滿意。而一些令人滿意的因素即使不存在,也不一定就使人不滿。換句話說,滿意的反面是沒有滿意,不滿的反面是沒有不滿。赫茲伯格分析發(fā)現(xiàn):成就感、別人的認同、工作、職責、進步、個人成長等因素同工作滿足有關,被稱作為激勵因子。赫茲伯格區(qū)別出了兩種因素,告訴人們,讓人滿意和防止人不滿是兩回事,需要從兩方面入手。提供保健因子,只能防止牢騷,消除不滿,卻不一定能激勵員工。

6、試述ERG理論與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有何異同?P120

答:所謂ERG是指奧德弗爾提出的三種核心需要:1)生存需要,指維持生存的物質(zhì)條件,相當于馬斯洛的生理與安全需要;2)關系需要,指人維持重要人際關系的欲望,相當于馬斯洛的愛和尊嚴的需要;3)成長需要,指追求自我發(fā)展的欲望,相當于馬斯洛的自尊與自我實現(xiàn)需要。

不同處有:

(1)ERG理論要靈活變通得多,而不是像馬斯洛那樣僵化地對待各種層次的需要。

(2)ERG理論在這里蘊含了一個“挫折-退化”的維度:在高層需要得不到滿足時,轉(zhuǎn)入低層需要,而不是停頓于原來的層次。

(3)ERG理論的變通性尤其有助于說明文化、個體、環(huán)境背景的差異。馬斯洛的固定的層次模式則與這種文化變體無法相容。

7、試述激勵的公平理論。P126

答:公平的評判有許多因素和角度。一類是縱向比較,包括:(1)組織內(nèi)自我比較。在同一組織中把自己現(xiàn)在和過去的工作和待遇進行比較。如果現(xiàn)在你付出了更大的努力,取得了更大的績效,但并沒有得到更大回報,你會覺得不公平。(2)組織外自我比較。把自己在不同組織中的工作和待遇進行比較。如果你在這個組織中付出了比在從前組織中更大的努力,但并沒有更大的回報,你會覺得不公平。另一類是橫向比較,包括:(1)組織內(nèi)他比。與本組織內(nèi)其他人的工作和報償相比。如果你與同事花的努力一樣多,績效同樣好,但你得到的報償比別人少,或者晉升得慢、機會少,你就會覺得不公平。(2)組織外他比。與其他組織中的人比較。如果另一個人在另一個組織中和你同樣能干,成績相當,但你在這個組織中得到的卻較少,你也會覺得不公平。所有這些不公平都會挫傷一個人的工作積極性。

8、試述俄亥俄模式。P182

答:俄亥俄大學的學者們通過針對列出的上千種行為進行濃縮聚焦,找出了兩大類,以此概括所有領導行為。這兩類行為是(工作管理和關心人)。工作管理是領導者為了達到目標而在規(guī)定或確立自己與部署的角色時所從事的行為活動,高度工作取向的人總是把眼光放在員工的工作上,要求維持一定水平的工作績效,強調(diào)工作目標的如期實現(xiàn)。關心人是指領導者注重人際關系,樂于同下屬建立互相信任、互相新生的關系,重視員工的建議、感受,著力滿足員工的福利、需求、滿足感。高度體恤的領導往往主動幫助員工解決個人問題,平易近人,且對員工一視同仁。有許多研究發(fā)現(xiàn),高工作取向且高度關心人的領導,比其他類型的領導更能促使員工有高績效和高工作滿足感。

9、試述情境領導理論。P187—188

答:情境領導理論是由赫爾塞和布蘭查德提出的。情境理論和其他權變理論的不同點在于,它把焦點放在被領導者身上。具體地說,該理論認為,領導風格的選擇應視被領導者的成熟度而定。所謂成熟度,是指個體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的能力與意愿。成熟包括兩方面的內(nèi)容:1)工作成熟度;2)心理成熟度。情境理論指出,對于不同成熟構(gòu)型的員工,應采取不同形式的領導方式,以求得最佳績效。隨著被領導者成熟度的提高,領導者的工作行為與支持行為都相應減少,既不用過多指導,也不必太注重關系,因為這時員工可憑高能力自覺地工作。

10、試述路徑-目標理論。P189

答:路徑-目標理論是由羅伯特。豪斯提出的。這可能是目前最受推崇的理論,其特點是采納了俄亥俄模型的工作取向和關系取向,并同動機的期望理論相結(jié)合。這一理論指出:領導者的行為要相被人接受,就必須能夠為員工提供現(xiàn)時的和未來的滿足感。豪斯確定出四種領導行為:(1)指導式領導:讓員工明了別人對他的期望、完成工作的程序、方法。(2)支持性領導:親切友善,關心下屬的要求。(3)參與式領導:主動征求并采納下屬的意見。(4)成就取向式領導:設立挑戰(zhàn)性目標,鼓勵下屬各盡所能。

11、試述幾種可茲借鑒的對付抗拒的策略。

答:(1)教育與溝通。員工的抗拒可能來自溝通不足,也許他們充分了解改革的意義后,會放棄抗拒。

(2)參與。在實施改革前,可以讓那些有可能成為反對者的人參與決策的制定。

(3)潤滑與支持??梢酝ㄟ^各種支持性活動減少員工的抗拒。

(4)協(xié)商。提供特殊報酬來換取他們的支持,比如住房、晉級等。

(5)操縱與吸收。操縱是指通過扭曲事實,使改革更具魅力,掩蓋改革的不利影響,使人們接受改革。

(6)高壓。這是直接同抗拒者對抗,針鋒相對,施加壓力。

相關閱讀